
书评 夏目漱石《心》:"曾经以为,分手就是甩掉不喜欢的人,后来发现,最痛的分手,是推开喜欢的人,是眼泪在流,却不敢出声。"
上一章:萧红《呼兰河传》“如果没法忘记他,就允许自己偶尔想念。真正的放下不是不再想起,而是想起时不再难过,谈起他时不再有情绪。” | 下一章:《情人》:"我们总以为最痛的是失去,后来才明白,最痛的是——从未真正拥有过,却要用一生来忘记。" |
你有没有试过,明明还爱着,却不得不放手?
不是不爱了,而是不敢再爱了——
怕自己配不上,也怕那份情感太沉重,而顾虑重重。
在夏目漱石创作的《心》中,就有着这样的一番描述:
“我一边推开她,一边在心里跪下来求她别走。”
这种震撼内心的撕裂感,在以一种极为相似的姿态,呈现在现代人的爱情当中。
它让我们明白,在感情的世界里,不是我们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一个人了,所以,宁愿自己的心在痛,也不愿勉强对方。
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回避型依恋”。
这种依恋说的就是那些在恋爱关系中,习惯隐藏自己,习惯后退的人。
这种人,不是因为冷漠,所以后退,而是害怕失去,所以躲藏起来,所以去切断所有可能的结果。
这就像《心》这部作品里的男人那样,他明明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但在妻子面前,他却表现得很冷漠。
这就如同一句话所说:
“最痛的分手,不是争吵后的决裂,而是明明还爱着,却连挽留的资格都没有。”
这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痛。
在我们一贯的文化里,隐忍是必要的,而我们的爱情,也通常和责任,和集体荣誉等绑定在一起。
这就如我们父辈的婚姻,有很多夫妻都是同床异梦。
如今走进新时代,其实我们也似乎好不到哪里去。
在如今的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也总是会以不合适,看不到未来等作为逃避感情的借口,从而把那些爱我们自己的人,推得远远的。
在我写《无岸之路》这部爱情短篇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也在逃避一些感情?
正如《无岸之路》所写的感情纠葛那样,璐璐失去了母亲,去寻找父亲,却对父亲很是失望。
但当多年之后,父亲重新找到她,她拒绝开门。
等父亲走后,她自己却哭得天昏地暗,这不就是在逃避自己的感情吗?(如果你想了解这部爱情短篇,请点击这里进入阅读。)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把爱的那个人推得远远的,又该如何打破这种情感循环?
一,文学镜像:夏目漱石笔下的爱与克制
夏目漱石在《心》这部小说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东方式的情感悲剧:
知识分子“先生”因为好友K的自杀,心怀愧疚,这也导致他用冷漠为自己竖起了一道保护墙,对妻子表现得很冷漠。他的这种冷漠,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既割伤了自己,也割伤了他所爱的妻子。
其实这种自毁式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
比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弗洛伦蒂诺用放荡的行为来掩饰自己对费尔米娜的痴情。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直子用死亡将自己的爱情冻结起来。
不过,夏目漱石的《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人在情感上遭遇的痛苦,升华为伦理困境。作者也在意图表达:
当爱与被爱都是一种罪过的时候,沉默就成了唯一的救赎方式。
二,心理学解构:为什么我们要亲手推开所爱之人?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指出: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用疏离保护自己,他们的逻辑是‘只要我先离开,就不会被抛弃’。”
《心》这部作品中的‘先生’正是这样。
他因为对K很愧疚,所以,就渐渐演变为对幸福的恐惧。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其实,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有些人害怕和别人有亲密的交流,因为她们怕对方看清自己的脆弱后选择离开。
比如有些人情愿自己一个人孤独,也不愿对他人说对不起等等。
三,社会学观察: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情感压抑
《心》这部小说的底色便是东亚文化中特有的“耻感文化”。
这种文化认为,当你辜负了别人对你的期待,这是你的耻辱。当你没有去做好别人交代你去做的事情的时候,这是你的耻辱。
如‘先生’对朋友K的愧疚,便是源于这种文化中自带的羞耻感。
也因此,他选择了用冷漠来对妻子,以此来自我惩罚。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中的分手痛苦,更多的是偏向于个体的情感体验。比如在《一天》这部西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将错过归咎于是性格上的差异,但并不认为,错过便是羞耻的。
这种东西方地域上的文化差异,也在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真相:
“越是重视集体认同的社会,越容易诞生“沉默的眼泪”。”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当整个社会都在教我们如何得体地去爱的时候,却没人教我们如何坦荡地去痛。”
四,现代启示:我们能否走出“心”的囚牢?
夏目漱石在1914年写下的故事,如今也在许多人的身上重演。
在如今的这个社交媒体的时代,《心》里面的‘先生’的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比如我们常常用“忙”作为借口,而去推开关心我们的人。
比如我们常常用“我不配”作为借口,拒绝和他人深入发展下去。
比如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将自己包装得很上进,很开心,从而去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等等。
不过,《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心的沉默不会减轻心的痛苦,只会延长我们的孤独。”
五,结语
从《心》到当代,人类始终在重复同一场悲剧:
我们亲手推开最爱的人,
以为这是高尚,
后来才懂,
这只是懦弱的另一种写法。
所以: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不敢说出口的‘我需要你’。”
上一章:萧红《呼兰河传》“如果没法忘记他,就允许自己偶尔想念。真正的放下不是不再想起,而是想起时不再难过,谈起他时不再有情绪。” | 下一章:《情人》:"我们总以为最痛的是失去,后来才明白,最痛的是——从未真正拥有过,却要用一生来忘记。" |
Copyright 久案文学-我的个人博客.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Theme by He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