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ype=='index'&&$page=='1'} 张爱玲《半生缘》:“女人敢走,是看准了男人会回头。男人头也不回,是看准了女人不敢走。”-久案文学

书评 张爱玲《半生缘》:“女人敢走,是看准了男人会回头。男人头也不回,是看准了女人不敢走。”

上一章:《逃离》:"在婚姻中,最令人孤独的不是单身,而是你明明有伴侣,却活得像个可怜的寡妇。" 下一章:张爱玲《金锁记》:"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十四年前的一个雨夜,顾曼桢在医院里写下一封向沈世钧求救的信,苦等之下,沈世钧没有来。

十四年后,顾曼桢在街角的一家饭馆里,见到了沈世钧,沈世钧却拒绝了重头再来。

张爱玲的《半生缘》,用18年的时间跨度告诉我们:

“女人敢走,是看准了男人会回头。男人头也不回,是看准了女人不敢走。”

27d4c8a5-e30e-44f3-a8c6-19aae7569d54.jpg

一,顾曼桢的敢走

顾曼桢的敢走,是被迫的,她被她做舞女的姐姐设计,被迫和姐夫祝鸿才睡了一觉,后来,她又被姐姐囚禁在了医院的产房里。

顾曼桢想离开医院,于是她偷偷地写信向沈世钧求救。她相信沈世钧对她的感情很深,不会轻易放弃她。

因此,即使她被囚禁几个月,仍然在坚持等待,自认为沈世钧一定会发现事情的真相,从而找到她,救她出去。

但是,顾曼桢错了,错得很彻底。

没错,沈世钧的确是去找过她,但被她的姐姐曼璐三言两语打发了,很快就放弃对她的寻找。

二,沈世钧的不回头

沈世钧对顾曼桢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并不能经受现实的考验。

沈世钧曾经去过顾曼桢所在的公司去打听,但是曼璐说,顾曼桢已经嫁给别人了,叫他别再去找她了。

另外一方面,沈世钧的母亲也很反对他和顾曼桢在一起,他收到求救信后,他的母亲就阻拦他去寻找顾曼桢,因此,沈世钧最终没有去救顾曼桢。

后来,沈世钧选择和石翠芝结婚。

在沈世钧看来,顾曼桢不会真的消失,他以为曼真会一直等他,所以,他自己先向母亲妥协,跟别的女人结了婚。

三,十四年后的重逢

十四年后,两人再次相遇,顾曼桢终于有机会说出当年的真相。

她告诉沈世钧,她当年是被自己的姐姐囚禁起来的。她几乎是哀求地说:

"我们现在在一起也不晚。"

但是,沈世钧在听到事情的真相之后,沉默良久,最终说:

"我们回不去了。"

而顾曼桢最终才明白,她这么多年的等待,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这正如张爱玲在书里写道:

"他不是不爱她,只是更爱自己。"

沈世钧的不回头,是因为,他认为曼桢会认命,时间会冲淡一切,却唯独不承认自己是真的爱顾曼桢。

顾曼桢的每一次主动,如等待,求救,坦白等,是因为,她觉得沈世钧很爱她,一定会来找她的,所以,她一点都不担心自己消失在医院里的这几个月,沈世钧不会不来找她。

但结果是,沈世钧真的没认真去找过她,而且还和别的女人结了婚。

四,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结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顾曼桢和沈世钧,两人在时间的长河里,阴差阳错地把彼此错过了,乍一看,是外部的因素导致两人没能够在一起的。

但实际上,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两人的爱情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1、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两人的爱情

在恋爱心理学中,有两种类型的心理是比较突出的。第一种是焦虑型的,第二种是回避型的。

焦虑型依恋者通常会有三种行为,第一种是过度付出倾向;第二种是情感读取过敏;第三种是会有试探性的行为。

顾曼桢便属于焦虑型依恋者。

她选择了为家人(她姐姐)牺牲她自己的身体,为爱情隐忍。在恋爱中,她会对沈世钧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过度解读。

同时,她还会用假离开去测试沈世钧的忠诚度,这种心理类型的人,会让自己的情感一直处于警戒的状态。

回避型依恋者通常会有三种行为,第一种是情感缄默症,第二种是拖延决策,第三种是被动攻击。

沈世钧泽则是属于回避型依恋者,他在情感冲突中,更倾向于是逃避问题而非是解决问题。

比如面对母亲对他和顾曼桢恋爱的阻碍,他选择了逃避而不是为爱抗争到底。比如顾曼桢希望他能够娶她,但沈世钧一直都在借故推迟,结果他接受母亲的安排娶了别的女人。

顾曼桢和沈世钧是不同的心理类型的人,这两种类型,天生就是不能搭在一块的,一个是时刻焦虑,希望有人能够主动出击,帮她解决焦虑。一个是喜欢回避,对爱情对婚姻都是选择回避,这就如水与火,本就是不能够相融的。

另外一个方面,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两人的爱情,也将注定是不会有结局的。


2、社会学视角下,两人的爱情结局

顾曼桢身处于1930年代的上海,那个时候的上海正是国内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激烈碰撞的时期。

那个时候,职业女性才刚刚出现,但只是拥有有限的经济独立能力。在当时的人看来,混烟仍然是被视为女性最为重要的归属。

顾曼桢的悲剧在于,她有着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但是却又不得不在旧时代的旧观念漩涡中挣扎。

沈世钧呢,他是南京沈家的长子,从小到大,他一直被灌输家族责任大于个人幸福的思想。

所以,当父亲病重的时候,他就被迫放弃了上海的事业,包括放弃了顾曼桢,而回到南京继承家业。

在婚姻方面,娶他自己所不爱的翠芝,是因为她的家庭和他的家庭门当户对。

他的心里,也有着典型士大夫心态,尽管他表面上看起来挺开明的,但骨子里却认为,女人闹脾气哄哄就行,完全不清楚顾曼桢心里真正要的是什么。

顾曼桢和沈世钧身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一个开放,一个保守,这也就注定了,他们最终是很难在一起的。


四,《半生缘》给现代女性的启示

《半生缘》这部小说告诉我们,在爱情里,千万不要去做那个"敢走却等不到回头"的人。

虽然《半生缘》写的是民国故事,但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在今天依然上演,因为,她的感情经历太像那些在爱情里孤注一掷,最终却输得彻底的女人了。

那么,这部80年前的小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 不要去“du”爱情,因为你输不起

顾曼桢的悲剧,是因为她以为沈世钧一定会来救她。她du上自己的尊严、青春,甚至人生,结果换来的却是十四年的等待和一生的遗憾。

顾曼桢给我们的启示:

✅ 爱情不是du,别用"他会不会回头"来验证感情。

✅ 真正的爱不需要考验,需要你不断试探的人,往往不值得你去等待。

✅ 别做爱情里的"殉道者",你的牺牲未必能换来他的感激,而是更有可能被当成理所当然。


2. 男人的"不回头",往往不是无情,而是算计

沈世钧不是不爱顾曼桢,而是他更爱他自己。他的退缩、犹豫、妥协,都是因为他算准了曼桢不敢真的离开。

沈世钧给我们的启示:

🚨 警惕软男,这种软男通常对你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他会用沉默逼你妥协。

🚨 别幻想用等待感动他,因为,他若真想回头,早就回头了。

🚨 爱情里的懦弱,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3. 女人最大的底气,是敢走也敢不回头

曼桢等了半生,才明白一个道理:

有些路,走了就不能回头;有些人,错过了就不必等。

给我们的启示:

💡 真正的独立,是情感上不依附于任何人。

💡 敢离开错的人,比敢爱更重要。

💡 你的价值,不该由谁回头决定。


五,结语:半生错过,一生遗憾

《半生缘》的悲剧,不在于命运的捉弄,而在于人性本身的局限。

曼桢的"敢走"和世钧的"不回头",结果,谁都是输家。最终,他们只能带着遗憾老去,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成了对爱情最准确的注解。


写作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关注博主。您的关注将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上一章:《逃离》:"在婚姻中,最令人孤独的不是单身,而是你明明有伴侣,却活得像个可怜的寡妇。" 下一章:

Copyright 久案文学-我的个人博客.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Theme by He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