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ype=='index'&&$page=='1'}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以前觉得,离开就是换条路走,现在才懂,最难的离开,是明明想一起走,却不得不分开,是憋着哭,不敢回头。"-久案文学

书评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以前觉得,离开就是换条路走,现在才懂,最难的离开,是明明想一起走,却不得不分开,是憋着哭,不敢回头。"

上一章:林海音《城南旧事》:小时候想,告别就是再也不见烦人的家伙,长大了明白,最痛的告别,是再也见不到想念的人,是笑着挥手,心里在哭。 下一章:张小娴:“如果没法忘记他,就别勉强忘记。真正忘记一个人,不是要刻意遗忘,而是在多年之后,再想起他时,你突然发现,心里不会再难过”

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在直子死后,独自走在了东京的街头,那些熟悉的场景一幕幕地不停在脑海中呈现,那些回忆的画面,仿佛是在提醒他:

有些离别,是造物主精心写就的判决书。

而村上春树,这位以独特写作风格著称的作家,用他那充满疏离感的笔调,将爱情领域中最为令人疼痛的伤口,缓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他所写的《挪威的森林》并非仅仅是在告诉读者,双方之间缺乏爱意,而是要表达,即使两个爱得深沉浓烈的灵魂,在命运设定好的时差面前,这份深沉的爱,最终也难以抵抗命运的安排。

这本书里面所讲到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让人想起张爱玲说过的一句话: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更为残酷不堪的现实是,一些人,连被婚姻这座坟墓埋葬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过真爱。

就像这本书里面的直子,她一直深陷于被死亡所笼罩的阴影之内,而渡边,则是一直被困在对直子的所有执念中,难以解脱,而绿子,又一直被困在渡边的犹豫里。

有一句,就是对这些爱情状况的最好诠释:

“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的自我缠斗。”

在心理学领域里,有一个叫做‘未完成情结’的术语,意思是,在人类的普遍心理中,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状态之中的痛苦,这些痛苦,往往会在人的余生当中,以反复出现的形式发作。

如《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因为痛失男友,内心痛苦,所以,这种痛苦一直在她后面的生命里发作,最终导致她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若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能够了解到,现代人所面临的孤独,实际上就是那种“想停靠在岸边但映入眼帘的却是海市蜃楼”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缠绕着现代人的心。

下面,博主就从多个角度,为大家解读《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

c285620d-f891-40e9-b49d-f8ab4492a0c4.jpg

一、文学视角:村上春树的“离开美学”

在普遍的认知中,离开一个人,不过是换了另外一条道路,继续认识别的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会渐渐领悟到,真正艰难的离开,是内心很想和一个人过一辈子,但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各走各路,这就如同一句话所说:

“以前觉得,离开就是换条路走,现在才懂,最难的离开,是明明想一起走,却不得不分开。”

这句话,像是一把钝刀,以一种缓慢的姿态,逐步剖开了《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的核心所在:

“非自愿的离别。”

这部小说中,渡边和直子之间的爱情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注定了。

直子自始至终都深陷在了男友木月的死亡阴影里,她的灵魂仿佛停滞在了17岁那一年的雨夜。

而渡边倾注的爱,越是情感真挚,越是心意深沉,就越是像在直子的伤口中撒上盐巴,越令直子痛苦。因此:

“有些离开不是选择,而是命运早已写好的结局。”

村上春树以他那近乎冷漠的笔调,描写了渡边在直子不幸去世之后,进行的如整理旧家具的行为,蕴含着渡边的悲伤。作者这样的写法,类似张爱玲《半生缘》里面的‘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那般。

因此,《挪威的森林》悲剧的地方在于:

“你以为的救赎,其实是更深的坠落。”

渡边以为他的爱,可以救赎直子,可以让她从痛失男友的阴影中走出来,实际上是加速的直子的死亡。


二、心理学剖析:为何“不敢回头”?

由心理学家鲍比,所提出的依恋理论明确指出,人类内心对于分离这一状况所产生的恐惧,实际上是源于为保障自身的生存的本能。

就如同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直子对于木月那种“固着式依恋”的情感模式,使得她难以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渡边身上。

而渡边所呈现的“焦虑性依恋”,则是通过他反复的回忆,不断的咀嚼的方式,一一体现了出来。

从渡边和绿子之间的关系来看,表面上是一段新开始的恋情,实际上是一种新产生的未完成状态,去将旧有的未完成状态进行掩盖。

渡边喜欢上了绿子,但他又没有完全放下直子,他用对绿子的感情,来掩盖自己对直子未完成的爱。

这种复杂的心理机制,与现代人在情感层面上的困境如出一辙。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换恋爱对象跟玩过山车一样,一段时间就换一个,实际上,也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上一段感情。

所以:

“我们不敢回头,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记得太清楚。”


三、社会学隐喻:集体时代的孤独症候

《挪威的森林》里,一代青年因为理想的幻灭而陷入存在主义危机之中,这是有社会因由的,它可以被视作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微型缩影。

这一情形,与张爱玲笔下的《金锁记》里,所塑造的曹七巧是有相似之处的。

曹七巧一方面遭受着金钱的侵蚀,一方面又被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异化。

与此同时,村上春树巧妙地借助绿子之口,说:

“这世上到处都是孤儿院。”

至于婚姻与爱情,它们不过是:

“两个孤儿互相颁发临时身份证。”


四、爱情的“无岸之路”

推荐我的原创作品《无岸之路》,书中探讨了相似的主题:“爱情的本质是渡河,但我们终将发现,对岸不过是另一条河的起点。”

(点击这里,开始阅读我的原创作品)

在直子,渡边以及绿子这三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难以言说的微妙关系上,就像是《无岸之路》中所提到的:

“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爱人,其实是在选择一种疼痛的方式。”

倘若张爱玲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描写婚姻的本质,那么,相对而言,村上春树则是以一种更加令人感到绝望无助、好似看不到丝毫曙光的态势来诠释爱情:

“在爱情的世界里,连坟墓都是奢望,大多数人只能暴尸荒野。”

“回不去的不只是时间,还有那个敢为爱赴死的自己。”


五、结语:明知无岸,为何还要渡河?

《挪威的森林》的答案与张爱玲殊途同归:

“我们爱的从不是结局,而是那个明知结局还愿意启程的自己。”

正如我的作品《无岸之路》中所书写的那般:

“没有终点的行走,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抵达。”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去考量,爱情所具备的意义,自始至终,都不是在于“能够在一起”的状态,而是,当分开之时,你是否能够轻松地找回自己。

所以,明知无岸,为何还要渡河?那是因为,我们,都需要爱与被爱,为了爱与被爱,我们将义无反顾!


上一章:林海音《城南旧事》:小时候想,告别就是再也不见烦人的家伙,长大了明白,最痛的告别,是再也见不到想念的人,是笑着挥手,心里在哭。 下一章:

Copyright 久案文学-我的个人博客.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Theme by He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