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林海音《城南旧事》:小时候想,告别就是再也不见烦人的家伙,长大了明白,最痛的告别,是再也见不到想念的人,是笑着挥手,心里在哭。
上一章:《情人》:"我们总以为最痛的是失去,后来才明白,最痛的是——从未真正拥有过,却要用一生来忘记。" | 下一章: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以前觉得,离开就是换条路走,现在才懂,最难的离开,是明明想一起走,却不得不分开,是憋着哭,不敢回头。" |
"小时候想,告别就是再也不见烦人的家伙,长大了明白,最痛的告别,是再也见不到想念的人,是笑着挥手,心里在哭。"
在那心灵还纯洁的小时候,心底常常萌生出这种想法:
“所谓的告别,就是摆脱那些令人讨厌的家伙。”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长大之后才明白:
“原来这世间最为令人痛彻心扉的告别,不是摆脱那些烦人的家伙,而是再也无法见到内心深处极度想念的那些人。”
告别的时候,虽然是笑着潇洒挥手,但那颗心,却是被撕裂一般,暗自流淌着泪水。
这就如同林海音那部《城南旧事》,这部具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将告别的情绪,缓缓地融入到文字当中。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透过孩童所拥有的清澈的双眸,凝视着老北京城南之处,那些诸如疯女人秀贞、举止神秘小偷、风情万种兰姨娘、辛勤朴实宋妈以及其父亲等等的告别场景。
这些场景或是温暖,或是悲伤,但每一次达到告别,都像是在告诉读者成长的真谛是什么。
那些看似清淡描写的告别场景,却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在我们内心广阔的情感世界里,留下一道又一道深深的刻痕。
一、童真滤镜下的生命告别
在《我们看海去》的章节之中,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且难以言喻的方式,将这种在特定情境下所独具的视角运用到了极致。
这种极致的视角体现在英子与处于边缘地位的小偷所建立起来的友谊。
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她对于‘好人与坏人’极为朴素单纯的理解之上。尤其是当她以天真无邪的口吻问出:
“你是来拉屎的吧?”
之时,这个本就处于社会边缘,备受唾弃的人,脸上却露出了全书中堪称最为真诚的笑容。
同时,林海音巧妙地借助孩子那纯真质朴的语言,完成了对成人世界所固有的道德判断的解构过程。
二,心理学视角:告别中的情感启蒙
英子所亲身经历的每一次充满着复杂情感纠葛的告别,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在心理学层面上,被定义为“情感社会化”的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秉持的理论观点来看,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通过和在他生命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的互动,逐步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城南旧事》这部作品,恰恰是以一种细腻而独特的笔触,记录下了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在原有世界不断被打破之后,又艰难重建的这样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当英子察觉到,那个被她敬爱的疯子秀贞,其实是一位满心伤痛的母亲,以及了解到友善的小偷叔叔竟然属于坏人范畴,并且目睹宋妈在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却不得不哺育他人的孩子,这些所见的事情在她心里所形成的认知冲突,便构成了心理学概念里,被称作“图式重构”的特定时刻。
尤其是父亲离世之际,那句: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可谓是非常精妙地对心理学家所提及的“关键性成长时刻”给予了精准的诠释。即是,当孩子头一回领会到死亡的真实含义时,她的童年也随之结束。
所以:
"成长,就是学会把眼泪藏在笑容后面,把疑问咽进肚子里。"
"有些人的出现就像流星,短暂却照亮了整个童年的夜空。"
三、社会学视角: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城南旧事,只是换了不同的面孔在演绎。"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章节中,讲述的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无奈和纠结的困境。
英子的父亲也是知识分子,一方面,她的父亲渴望守护家庭,另外一方面,又想突破当时的思想所给自己带来的压抑和限制。
但是,这样的矛盾,最终却以他的早逝而告终。
英子父亲的死亡,不仅仅象征着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在落下帷幕,更预示着新的一代,必须要独自勇敢地面对未来。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四,现代启示:告别的艺术
当我们再次拿起《城南旧事》这本书重读的时候,也许会察觉到这本在1960年便已完成的作品,在今天这个强调‘断舍离’的新时代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促使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
“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个人是否已经在无形中失去了好好告别的能力?”
在林海音以其独特的笔触,所精心勾勒的人物告别情境当中,总是有一种隐忍的尊严,在其中呈现出来。
在这种场景之下,没有歇斯底里的高声哭喊,也没有长篇大论式的深情告白,而只有蕴含着别样韵味的微笑,或者是一次满含情绪的挥手。
又或是如同英子父亲那边,以一种静静的姿态,让‘花儿悄然掉落’。这种被精心塑造出来的,带有克制含义在里面的告别方式,在作者构建的语境里,反而是将情感表现得更为复杂,情感更为深沉。
这就如一句话所说的:
"最深的告别往往最安静,就像树叶离开树枝,不需要任何宣言。"
五,结语:带着记忆前行
《城南旧事》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凭借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离别的痛楚,以自然浮现的形式呈现出来,再加上作者细腻的笔触,孩子的独特视角,令离别与告别,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情感含义。
这样的表达方式,恰似老北京城南所拥有的,如那些有着独特风貌的胡同、散发着历史韵味的四合院、缓缓行进的骆驼队,以及来来往往穿梭的人们等风景一般,在时光的流转之后,最终化作了令人怀念的记忆。
作者也通过她那仿佛云淡风轻般的笔触,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
告别,不是为了遗忘,告别,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背负着过往的记忆,进行向前进。
那些挥手微笑告别的人,或许他的内心是苦涩的,但他们依旧迈步向前。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愿身处其中的我们,能够像《城南旧事》的英子那般善良,能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能够切实地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历程。
这也许就是本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
上一章:《情人》:"我们总以为最痛的是失去,后来才明白,最痛的是——从未真正拥有过,却要用一生来忘记。" | 下一章: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以前觉得,离开就是换条路走,现在才懂,最难的离开,是明明想一起走,却不得不分开,是憋着哭,不敢回头。" |
Copyright 久案文学-我的个人博客.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Theme by He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