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岸之路》:“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人在孤独无依的时候,总是会想找个地方躲避。在《无岸之路》这部作品中,少女韩璐在经历了母亲去世,父亲离开之后,选择了和张远在一起。就在她以为自己已经有了依靠的时候,张远却背叛了她。少女的经历,证明了一句话:
“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一,《无岸之路》简介
《无岸之路》是一部短篇小说,篇幅不长,讲的是少女韩璐在母亲得病去世后,不得不去广东寻找父亲,但在找到父亲之后,发现父亲和别的女人在了一起。她一气之下离开了广东,回到家乡。
在家乡,韩璐进了一家电子厂,她之前的朋友张远找到了她,开始追求她。时间长了之后,两人在一起了。但在她怀孕之后,张远却背叛了她。她选择了彻底断掉联系,远走他乡。
二,《无岸之路》的核心主题
重复的创伤与代际传递,是小说的核心主题。
从韩璐不长的人生轨迹来看,她的人生走向,就是一个令人觉得心碎的闭环:
母亲的死亡,促使她不得不去寻找父亲,父亲对母亲的背叛,却又不得不将她推向张远。但张远的背叛,却最终让她重蹈母亲的覆辙:成为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单身母亲。
韩璐的人生轨迹,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却也不是偶然的重复,而是心理学中所称的“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是指当一个人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无意识地重构类似的创伤情境,然后,试图通过这种重构来掌控局面,以此来治愈过去的伤痕。
韩璐的行为便是如此。
韩璐对张远有两次依赖,第一次是上高三,一个人在发廊做洗头妹兼职的时候;第二次是到电子厂上班,自己一个人居住的时候。
如果说韩璐第一次对张远的依赖,是青春期的懵懂和无知,那么,第二次则是成年后清醒的自我欺骗。就如小说中所说:
"他也不是一个真的坏蛋"
这种自我的试图说服,恰好说明了她内心的孤独。而她两次对张远的行为,则说明,她在第一次受到伤害之后,试图第二次再跟张远在一起,以此来治愈自己的伤痕,结果,却又第二次被伤害。
三,无方向的自由
韩璐的漂泊,是毫无方向的。
母亲的去世,使得她不得不漂泊,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将会飘向哪里。
韩璐从家乡到广东,再从广东返回家乡,最终漂泊浙江。
韩璐的漂泊路线,反映出了她的心理状态:
广东之行,象征着希望的破灭;返回家乡代表着退缩与封闭;而最后的浙江漂泊则是一种无方向的自由。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所以,她毫无方向。虽然看似自由,实则是飘无所依。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过渡性的空间:火车、旅馆、出租屋,这些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的场所,恰恰是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写照。
韩璐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却永远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湾,这种无岸可依的漂泊感正是当代城市孤独症的明显表现。
四,亲情的解构
小说中,作者对亲情的解构尤其突出。
在传统的小说叙事中,父爱母爱总是被塑造成无私的,无条件的。但是在《无岸之路》这部小说中,却展现了亲情的脆弱和有条件性。
韩璐的父亲韩贤闵,自私,软弱,总是逃避作为父亲的责任。
更令读者觉得讽刺和悲剧的是,当他最终醒悟并且试图弥补自己过错的时候,他的女儿韩璐却已经丧失了接受父爱的能力。
“我这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
这种情感的枯竭,比愤怒更可怕,更令人心疼,这也预示着亲情的崩塌。
在叙事方面,作者采用了一种创伤叙事特有的断裂风格。
记忆碎片如潮水般涌来,特别是母亲病逝的场景被反复提及,这种重复不是技巧上的不足,而是精确地模拟了创伤记忆在受害者脑海中的运作方式。
韩璐的叙述常常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或转移话题,比如描述发现父亲在KTV的场景时突然跳接到童年回忆,这种叙事断裂恰恰是心理防御机制在文本中的体现。
五,总结
《无岸之路》向读者呈现的是一幅现代化的孤独生活全景。
韩璐是孤独的,她没有母亲,父亲也走了,男朋友也背叛了。
现代人是孤独的,传统的人际关系的纽带,家庭,爱情,友情,都在对财富的追求中渐渐变淡,导致如今不少年轻人,虽然处在闹市中,却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
韩璐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云”,是希望她能够像云那样自由自在,但却也暗含了深层的悲哀:云的本质是无根的,漂泊不定的。
小说的结尾表面上是开放式的,实则充满绝望的确定性:
韩璐已经内化了"所有人最终都会离开"的信念,她计划最终"一个人静静地离开",这种自我放逐的心理设想,比任何悲惨的结局都更令人心碎。
《无岸之路》这本书告诉我们:
爱可能不会战胜一切,创伤可能不会完全愈合,有些人可能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
“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