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张爱玲《半生缘》:"忘记一个人,要么让时间模糊他的脸,要么让新欢占据你的心。可如果时间失效,新欢无味,那只能承认——你从未真正想忘。"
上一章:《无岸之路》:“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 下一章:《浮生六记》:“当你和对的人谈恋爱时,才会有这种感受。” |
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去刻意地忘记一个人。
但是,当你真爱过而又没有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真的忘不了他。
也许,你会告诉自己,时间就是世间最好的良药,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但是,当三年,五年的时间过去之后,你才发现,他的影子,他的身姿仍然会在梦里出现。
也许,你也会尝试用新欢来代替旧爱,但是,新欢再好,也始终比不上旧爱。说不上是为什么,只是知道,有些人,谁也代替不了。
最终,你才会明白,有些回忆,不是时间不够长,而是自己从来就没有遗忘过。这就如同一句话所说的:
"忘记一个人,要么让时间模糊他的脸,要么让新欢占据你的心。可如果时间失效,新欢无味,那只能承认——你从未真正想忘。"
民国才女张爱玲也在《半生缘》这部作品里便写透了这种爱的执念。顾曼桢和沈世钧经历了18年之后再此相遇,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写尽了爱的无奈。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注定要在回忆里活成一座孤岛?或许答案就藏在这本书中每一页的褶皱里……
一,沈世钧与顾曼桢
顾曼桢从小家境贫寒,一家七口,都是靠她的姐姐顾曼璐做舞女获得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顾曼桢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公司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世家子弟沈世钧,两人互生好感,沈世钧想和顾曼桢结婚。
就在这当儿,沈世钧的父亲生了重病,为了和父亲的姨太太争夺家庭经济权,沈世钧不得不回去南京。
在沈世钧离开上海期间,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了留住祝鸿才的心,设圈套让祝鸿才霸占了顾曼桢的身体,随后又将顾曼桢幽闭在顾曼璐的家中,一直到顾曼桢生下了儿子荣宝。
在这期间,沈世钧也曾去找过顾曼桢,但顾曼璐却告诉他,顾曼桢已经嫁给了别人了。
沈世钧得知这个消息后,只得无奈地离开了上海。
一年之后,顾曼桢在霖生,金芳夫妇的帮助下逃出了医院,没多久,她从许叔惠那里得知了沈世钧和石翠芝结婚的消息,心如死灰。
后来,她的姐姐顾曼璐生病去世,她得知自己的儿子荣宝受到了女仆的虐待,便决定和祝鸿才结婚。
后来,顾曼桢和祝鸿才离婚,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
几年之后,在叔惠的帮助下,顾曼桢和沈世钧见面了,但此时的两人都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他们之间,也如顾曼桢所说的“回不去了”。
从小说中看,沈世钧是喜欢顾曼桢的,但碍于家庭的压力,毕竟沈世钧是世家子弟,他的母亲并不希望他娶顾曼桢。
另外一方面,顾曼桢也因为被姐姐陷害而被迫和别的男人生子,沈世钧自己也因家庭的安排娶了他不爱的女子石翠芝。
但是,沈世钧有忘记过顾曼桢吗?没有,即使沈世钧已经有了妻子,但是,妻子石翠芝却从未占据过他的心。
当十四年后重逢,当顾曼桢说: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沈世钧强吻顾曼桢。
从沈世钧重逢后的行动来看,他还是很想和顾曼桢重新在一起的。但是,顾曼桢知道,过去的事情就是过去了,两个人再也回不了从前了。
二,许叔惠和石翠芝
许叔惠是沈世钧的好友,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他对石翠芝有好感,而石翠芝也喜欢他。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是普通家庭,石翠芝则是大户人家,门不当户不对。
石翠芝是千金小姐,不需要为生活发愁,她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父母给她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然后嫁给他。
但石翠芝的性格是叛逆的,任性的,她喜欢许叔惠,虽然她不会因为和许叔惠的感情而放弃家庭,但她的任性也决定了她不会因为许叔惠的逃避而放弃感情。
虽然石翠芝嫁给了沈世钧,但她却在婚后坚守着对许叔惠的爱恋。
许叔惠后来去了国外发展,并且娶了一个比翠芝家境更好的女人做妻子,但最终他还是和妻子离婚,回到了国内。
虽然两人互相喜欢,但因为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两人并没有最终在一起。但即使许叔惠有了妻子,他也没有忘记过石翠芝;即使石翠芝已经嫁给了别的男人,她也没有忘记过许叔惠。
所以,在爱情的世界里,要忘记一个人是很难的,即使时间够长,即使有新欢,也很难做到。
三,为什么两对恋人都没能在一起?
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天底下有情人最终分道扬镳的也有很多。为什么沈世钧和顾曼桢,石翠芝和许叔惠这两对恋人最终没能在一起?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
沈世钧不是豪门公子,顾曼桢也不是寒门孤女,但两人却偏偏卡在中产与底层的交界处,这个位置最是煎熬。世钧稍微努力就能维持体面,曼桢拼尽全力却难逃坠落。
社会地位的不同,阶层的不同,导致了两人很难在一起。
石翠芝是中产淑女,她会弹钢琴,会说英文,谈吐得体,但她会嫁给沈世钧,是因为沈家少爷这个身份,很是符合石家对女婿的期待。
石翠芝看起来很有教养,但剥开教养这层外衣,她看起来却像是阶层的空心人:没有自己的追求,不敢去爱,不敢因为爱情而抛弃自己的家族,即使面对沈世钧的冷漠,她也要尽力用温柔贤惠来维持婚姻,而她在婚姻中却想着许叔惠。
许叔惠作为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许叔惠本应是冲破封建的代表。他爱慕翠芝的清新脱俗,却在她被安排订婚时不发一言。他懂得自由恋爱的道理,却没有为之抗争的勇气。
在当时的社会浪潮下,将不同的人分割成了不同的人格,也由此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这两对恋人最终没能在一起,是由他们所处的阶层决定的。
四,两对恋人的心理剖析
1、沈世钧与顾曼桢
沈世钧是个典型的矛盾体。他爱顾曼桢,这份感情真挚而热烈,但遇到阻碍时,他的行动总是慢了半拍。
他冒雨为曼桢送伞,替她找回丢失的红手套,这些细节都透露着他的用心。
但当真正需要他为爱情抗争时,他却犹豫了。
面对父亲的反对,他尝试过争取,却不够坚决;听闻曼桢"嫁人"的消息,他没有亲自求证就选择了放弃。
这种性格源于他成长的环境。南京的旧式家庭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懂事的长子,由此也导致了他习惯将家庭责任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顾曼桢的悲剧更令人心碎。
她善良、坚韧,对爱情抱有美好的期待。
被姐姐设计失身时,她奋力反抗;被囚禁期间,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但长期的压抑和伤害,让她逐渐形成了"我不配得到幸福"的心理暗示。
最终,她选择为了儿子回到祝鸿才身边,这个决定看似软弱,实则是创伤后的心理防御:通过自我牺牲来换取一丝掌控感。
他们的爱情悲剧,核心在于需求的不对等。
曼桢需要的是不顾一切来拯救她的英雄,而世钧只能给出合乎情分的努力。
当曼桢被困时,她期待世钧会像传奇故事里的男主角那样破门而入,但世钧却只是在合理范围内打探消息。
这种根本性的期待落差,注定了他们的错过。
2、石翠芝与许叔惠
石翠芝是张爱玲笔下最耐人寻味的角色之一。
她受过良好教育,举止得体,看似拥有完美的人生。
但在这光鲜的外表下,是一颗早已学会妥协的心。
她明知世钧爱的是曼桢,却仍然接受了这段婚姻。
这不是因为她麻木,而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一个大家闺秀的归宿就是门当户对的婚姻。
她在婚姻中保持着优雅的疏离,用体面来掩饰内心的空洞。
许叔惠则代表了另一种无奈。
他留学归来,思想新潮,对翠芝怀有真挚的感情。
但他始终无法跨出最关键的一步,他无法在翠芝尚未订婚时明确追求翠芝,也无法在翠芝婚后彻底放下。
他的爱停留在诗歌和遐想中,缺乏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勇气。
这种矛盾源于他身上的文化冲突:接受了西方教育,骨子里却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
他们的关系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默剧。
翠芝需要叔惠这个"安全"的倾慕者,来证明自己除了"沈太太"的头衔外,仍然值得被爱;
叔惠则需要翠芝这个"永远不可得"的对象,来保持他理想中纯粹的爱情。
这种默契让他们都避免了真实亲密关系中的风险和伤害,但也永远错过了相爱的可能。
上一章:《无岸之路》:“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 下一章:《浮生六记》:“当你和对的人谈恋爱时,才会有这种感受。” |
Copyright 久案文学-我的个人博客.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1.7.4 Theme by Heie